<
y4h7小说网 > 玄幻小说 > 60年代:签到万物,悠闲生活 > 第592章 实践课
    第二天清晨,阳光洒在厂区的每一个角落,却依旧驱散不了萦绕在人们心头的阴霾。

    李向明早早地来到了车间,他看着那熟悉而又略显陈旧的设备,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。

    这些苏联老设备,见证了工厂的发展与变迁,如今却也在现代技术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

    他来到车间的一个角落,找到正在埋头工作的李二牛。

    小家伙正专注地对着一台车床,手中的工具在零件上熟练地操作着。

    李向明走到他身边,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二牛,昨晚回去有没有继续钻研?”

    李二牛抬起头,露出了那灿烂的笑容,“厂长,我回去后又看了好多资料,还把之前孙教授讲的公式重新推导了一遍呢。”

    李向明欣慰地笑了笑,“好样的,二牛。以后厂里的发展,还得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啊。”

    李二牛用力地点点头,“厂长,你放心吧,我一定会努力的!”

    与此同时,在厂区那略显幽静的另一个角落,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,洒下一地细碎的光影。

    张科长和孙教授面对面站着,神情专注而严肃,一场激烈的讨论正在持续进行着。

    张科长微微皱着眉头,目光中透着一股坚定的神情。他双手背在身后,语气沉稳而有力:

    “孙教授啊,你可能没有深入了解过我们这些苏联老设备的特性。它们有着自己的一套完整而独特的体系,这是在长期的实践和生产中摸索出来的。

    每一个零部件的设计、每一道工艺的流程,都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检验和优化。

    这些老设备就像是我们的老朋友,它们陪伴着工厂走过了风风雨雨,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工作基础。

    我们不能轻易地用那些西方的所谓新理论来生搬硬套,那样做很可能会打乱我们现有的生产秩序,反而会影响工厂的正常运转。”

    孙教授则推了推自己的眼镜,目光中闪烁着自信与执着的光芒。

    他双手微微摊开,认真地说道:“张科长,我理解你对老设备的深厚情感,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时代的发展啊。

    知识的更新换代是不可阻挡的潮流,世界在不断进步,科技也在突飞猛进。

    新的理论和方法往往蕴含着更先进的思想和更高效的模式。

    只有不断学习和接纳这些新东西,我们才能让工厂紧跟时代的步伐,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    如果一直守着老一套,不思进取,最终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。”

    两人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。

    张科长强调着老设备的价值和稳定性,每一个观点都带着对过往成就的珍视;

    孙教授则着眼于未来的发展,每一个论据都彰显着对创新的追求。

    他们的眼神中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谁也不肯轻易松口。

    就在这紧张的气氛中,李向明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了过来。

    他的目光在两人身上停留了一下,那目光中既有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,又有对这份争论背后深思熟虑的考量。然后,他缓缓地说道:

    “张科长,孙教授,你们的争论,我已经都听到了。我深知你们都是为了工厂的发展心切,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。”

    李向明微微停顿了一下,目光中闪烁着温和的光芒,继续说道:

    “张科长,你一直扎根在工厂,对每一个设备的运行情况、每一道生产工序都了如指掌。

    那些老设备承载着你的心血和工厂的历史,你希望能保持它们的稳定,这是非常正确和难能可贵的。

    而孙教授,你作为学术领域的权威,始终关注着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,你积极倡导学习新知识、新理论,也是为了让工厂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竞争力,这份担当和进取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每个人的赞扬。”

    他接着说道:“但是,我们不能因为过去的经验就固步自封,陷入经验的泥沼而抗拒变化。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新理论而忽视实际的生产需求。

    工厂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,既需要理论的指导,也需要实践的支持。

    我们不能偏废任何一方,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,把知识和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。”

    张科长和孙教授听了李向明的话,都陷入了沉思。

    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,仿佛在思考着自己一直坚守的观点是否过于片面。

    周围的空气仿佛也凝固了,只有那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在耳边轻轻摇曳。

    李向明接着说道:

    “我们需要增设一门实践课,让工人们在实践中去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。

    工厂就像一个大学校,每一个工人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。

    只有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去感受新理论的应用,他们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,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。

    同时,我们也可以对现有的设备进行一些改进,充分利用老设备的优势,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理论的应用。

    这样既能保持生产的稳定性,又能让我们享受到新理论带来的优势,实现工厂的转型升级。”

    张科长和孙教授对视了一眼,那眼神中仿佛有了一种默契。

    在这一刻,他们都找到了彼此的共识,就好像两颗原本相互碰撞的流星,终于找到了共同的轨道,一起向着未来飞驰而去。

    在厂里决定增设实践课之后,整个工厂都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,每个人都对这门新课充满了期待与好奇。

    清晨,第一缕阳光洒在厂区的教学楼前,工人们陆陆续续来到这里,准备参加第一节实践课。以往车间里忙碌的身影此刻多了几分对新知识的渴望。

    负责实践课教学的,是李向明和孙教授以及几位资深的技术骨干。他们在教学楼的会议室里进行了简单的分工安排,便等待着工人们陆续入场。

    第一个走进教室的是李二牛,这个平时在车间里就充满干劲的小伙子,此刻的眼神中更是闪动着别样的光芒。他迫不及待地找了个位置坐下,周围也围过来几个熟络的工友,大家小声地交流着对这堂课的期待。

    不一会儿,教室就坐满了人。李向明走上讲台,他的目光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,“工友们,今天咱们这实践课算是正式开课啦!大家都知道,咱们厂这次增设这门课,就是为了让咱们更好地把新知识和新设备结合起来,提高咱们厂的生产效率,让咱们厂发展得更好!”他的话音刚落,现场就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。

    孙教授接着走上台,开始讲解实践课的具体内容和安排,“工友们,今天这堂课,我们准备了一些常见的问题,让大家分组讨论并尝试解决。每个小组都会拿到相应的实际生产案例,大家要根据今天学习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案例中的问题,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去找到解决方案。”

    说罢,技术人员将提前准备好的案例资料一一分发到每个小组。工人们纷纷打开资料,认真阅读起来。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解决一个无比重要的谜题。

    其中一个小组,成员有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刘大爷和几个年轻的新员工。他们围坐在一起,仔细研究着案例。刘大爷摸着下巴,思考了一会儿,说道:“我觉着这个案例里,设备的运行模式可能有些地方不太适应新的生产节奏,咱们得先从这儿入手。”

    老工人们凭借多年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年轻的新员工们也不甘示弱,他们结合自己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,提出了不同的思路。“刘大爷,您说的是有道理,不过从理论上分析,可能是控制系统的问题,咱们也得考虑下这方面的可能性。”

    就在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,另一个小组那边传来了一阵争论声。

    “我觉得就应该换一种新算法试试。”

    “不行啊,换算法的话,老设备能兼容吗?搞不好会出问题的啊。”

    “可以先在模拟环境里试试呀,不试怎么知道呢?”

    这个小组的工人们正为一个技术难题争论得不可开交。李向明听到动静后,走了过去。

    “大家都别急,这种争论是好的,在解决问题时就是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。”李向明微笑着说,“咱们先把讨论的思路和方案梳理一下。”

    在他的引导下,大家渐渐平静下来,有条不紊地整理着自己的思路。

    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,各小组都得出了自己初步的方案。接下来,就到了实际操作验证的环节。

    工人们拿着工具,来到了车间。他们找到对应的设备,按照自己小组的方案开始动手操作。

    李二牛所在的小组针对的是一台老车床的故障问题。李二牛负责操作车床,其他组员则在旁边仔细观察,并记录数据。李二牛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重参数,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。其他组员则紧张地盯着设备,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让他们揪着心。

    在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后,车床终于恢复了正常运行,而且生产效率比之前提高了不少。李二牛兴奋地举起工具,大声喊道:“成功啦!咱们这次算是找到了正确的方法!”

    周围的工友们纷纷围过来,鼓掌欢呼。这成功的喜悦感染了每一个人,他们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学习的决心。